您的位置:首页 > 电脑网络 > 电脑配件 > 鸡蛋挑骨头--明清皇帝之年号

鸡蛋挑骨头--明清皇帝之年号

luyued 发布于 2011-04-17 15:50   浏览 N 次  

按:下面是與謝謙教授關於明清皇帝年號問題的討論信,問題很小,頗有“雞蛋挑骨頭”的感覺。但仔細想想,這種“骨頭”也有些用處,無論對與否,一能增強對學問的嚴謹性,二能提高對細小問題的把握。姑且錄之,聊作一觀!

謝老師:

本週二您在《儒家文化与現代中國》課上講過“明清兩朝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學生下課曾與您進行交流,並舉出清太宗皇太極有天聰、崇德兩個年號,清穆宗載淳有祺祥、同治兩個年號。您當時給予反駁,您認為天聰是清朝建國前的年號,不能算數。祺祥是政變前的年號,沒有通行認可,亦不能算數。我回去細想,仍覺此言不妥,現與您商榷如下:

我認為年號不同於國號,說到底就是一個爲了順應天道,確立政權正統性并用以紀年的名號。《文公易說》上的一段話也很恰當,現徵引之:“如年號一事,古所未有,後來既置,便不可廢。胡文定卻以後世建年號為非,以為年號之美,有時而無窮,不若只作元年二年三年也。此殊不然,三代以前,事蹟多有不可考者,正緣無年號,所以事無統紀,難記。”

而所謂年號的通行也是有一定的範圍的,有一定的試用群體的。比如1644年之後幾年間,雖然清軍入關,建元“順治”,但在一些明朝統治區仍然會以“崇禎”紀年,在南京福王統治區以“弘光”紀年,在福州唐王統治區以“隆武”紀年,廣東桂王統治區也可能用“永曆”紀年,在李自成、張獻忠佔領地區還可能會以“永昌”、“大順”紀年。由此即可說明,年號與國號有時並不完全相同,雖然皇太極的“天聰”年號是在1636年改國號前使用的,但它也是皇太極正式使用過的年號。這兩次改元,《清史稿》上明確記載:

“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於瀋陽,詔以明年為天聰元年。”(中華書局標點本《清史稿》第二冊第十九頁)

“崇德元年夏四月乙酉,祭告天地,行受尊號禮,定有天下,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群臣上尊號曰寬溫仁圣皇帝,受朝賀。”(第二冊第五十五頁,版本同上)

而載淳皇帝的第一個“祺祥”年號,也不是沒被通行認可過,《清史稿》上也有記載:

“乙卯,定年號祺祥。”(第四冊第七百七十頁,版本同上)

“甲子,上御太和殿即皇帝位,受朝,頒詔天下,以明年為同治元年”(第四冊第七百七十二頁,版本同上)

至於爲什麽稱載淳多為同治皇帝而不稱祺祥皇帝我想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祺祥”年號使用時間太短,只使用了一年。其二便是“祺祥”是“八大臣”當政期間確立的,慈禧,慈安政變后,時人為避諱敏感事件,就不提“祺祥”這一年號。但在歷史上,載淳確實是有兩個年號的。這不會因時間的短暫而消失。這一點從當時的銅錢“祺祥通寶”、“祺祥重寶”就能證明。今人李崇智先生編纂的《中國歷代年號表》(中華書局,1981年版)也把“天聰”、“崇德”都算作皇太極的年號,把“祺祥”、“同治”都算作是載淳的年號。(其中寫明英宗也有正統、天順兩年號,因其為復辟當政,故另當別論,但也應算是有兩個年號的皇帝)

由此,我說,您所講的“明清皇帝每人只有一個年號”這句話有欠嚴謹,應改為“明清皇帝大多是每人只有一個年號”。雖然這看似有點吹毛求疵,但我想,按胡適先生所講的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來說,這種嚴謹性也是尤為重要的。相信您也會不以為忤!

匆匆即頌:

大安!

辛卯三月十六日晚拜上

昨晚,謝老師做了簡單回復,他認同“年號不同於國號”這一點。但認為“皇太极、载淳改元,这只是特例,不能成为明清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通例的反证。”並指出這一觀點“是明清史专家都这么认为的”。我看後,仍舊疑惑,仍欲究其所以然。翻了一些明清史學家孟森、王鍾翰等人的說法後,發現也不唯一。如此看來,問題仍沒有解決,看來這根“骨頭”還得繼續挑下去!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