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电脑网络 > 电脑配件 > 龙泉剑 (转)

龙泉剑 (转)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5 16:32   浏览 N 次  
古代龙泉的“龙渊”剑

一、古代龙泉的“龙渊”剑

剑,大约创制于殷末周初之际,距今三千多年。早期的剑都很短。西周时两军交战,以车战为主,远则弓箭对射,近则戈矛相接,用不上这样短小的剑,当时主要用来防身。春秋后期,吴越两国相继崛起,争霸于南方。两国均处于水网交错、丛林遍野的水乡,难于车战,步兵和水军遂成为吴越军队的主要兵种,剑成了军队的常规武器。所以,吴越两国都特别重视剑的生产,其铸剑技术也远远超过中原各国成为我国古代的“宝剑之乡”。

随着诸候争霸的加剧,各国武器不断更新。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最早发明了炼钢技术,也最早由青铜时代步入铁器时代,铁剑最早在吴越地方研制成功。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铸铁剑成功的人,在越有欧冶子,在吴有干将和干将妻莫邪。”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还有这样的记述:“楚(惠)王(公元前488—432年)召风胡子问之曰:寡人闻吴有干将,越有欧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赏有,精神通天,下为烈士,寡人愿赢邦之重宝,皆以奉子,请此二人作铁剑,可乎?风胡子曰:善。乃令风胡子之吴,见欧冶子、干将,使人作铁剑。欧冶子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毕成,风胡子奏之楚王,楚王见此三剑精神,大悦风胡子,问之曰:此三剑何物所象?其名为何?风胡子曰:一曰龙渊,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何谓龙渊泰阿工布?风胡子曰:欲知龙渊,观其状如登高山,临深渊;欲知泰阿,观其钅瓜 ,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钅瓜 从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纴,文若流水不绝。可见龙渊、泰阿、工布三剑不得锋利无比,而且剑身上的开然花纹亦非常美观。龙渊、泰阿、工布三剑名扬天下。这就是龙泉宝剑的起源。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没有提及欧冶子、干将在何处“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作为铁剑三枚”,原因是生活在东汉时代的袁康,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数百年前的历史事件进行考察,只可能根据当时的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或极有限的文字资料,借以假托的手法去写。所以袁康不可能写清欧冶子、干将铸剑的地点。但是,《寰宇志》记载:“龙泉市南五里,水可用淬剑,昔人就水淬之,剑化龙去,故剑名龙泉。”这里的昔人,自然指的是欧冶子干将他们。《寰宇通志》二十二卷记载得更具体:“欧冶子庙,在龙泉市南五里剑池湖前,相传欧冶子乃吴王阖闾大夫时,常铸剑于此,或谓淬剑,湖旁有古遗铁,人间得之此。”北宋咸平初年,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杨亿对此说得更肯定,他在所著的《金沙塔院记》说:“缙云西鄙之邑曰‘龙泉’实欧冶子淬剑之地。”后来在南宋嘉定三年(1210)间,何澹在编纂《龙泉县志》时,就将欧冶在剑池湖铸剑的传说记入其中:“近境有剑池湖,世传欧冶子于此铸剑,其一号龙渊,以此乡名。”元代以后历朝对于欧冶子在龙泉铸剑的传说也多有记载。如元朝至正十七年(1356)十月,宋濂的《龙渊义塾碑》称:“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乃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明万历《栝苍汇记?地理》记龙泉县“山南为秦溪,剑池湖在其阴,周围数十亩。湖水清冽,时有瑞莲挺出。旁有七星井,为欧冶子铸剑之所。今为官田,井尚在,夏日饮其水,寒侵齿骨。”又如《大清一统志》说:“剑池湖,龙泉县南五里,周三十亩,相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号为龙泉。”清乾露龙泉县志》更详细的对欧冶子的铸剑地作了记述:“剑池湖在十七都,秦溪山之阴,其湖周迥十数亩,湖尾深有旋碾涡,其泉脉与县稽圣潭通,常有甑浮出,题曰‘剑池供器’。旁有七井,效斗星之布于南山侧,井水甘而洌,今科为官田,尚有一井焉。夏日取水饮之,寒侵齿骨。世传欧冶子铸剑于此。”再说秦溪山具备铸剑的资源条件。1958年大炼钢铁时,人们在稽圣潭附近洗铁砂(即是《越绝书》讲的铁英),说明秦溪山有铁英可龋古时秦溪山林莽苍苍,木炭资源极丰,又有七星井水淬剑,离秦溪山40余里的山石坑有取之不尽的亮石可供磨剑。这样俱全的资源条件不正是铸剑的最佳之地吗!从历代来的传说和秦溪山具备的资源,即可说明秦溪山就是欧冶子、干将铸就龙渊、泰阿、工布三铁剑的地方。

由于《越绝书》没有记载欧冶子、干将“作为铁剑三枚”的地点,有人对龙泉市秦溪山是“龙渊”剑的发源地就产生了异议,认为“龙渊”剑出在河南西闰,其依据是,《晋太康记》说的“汝南西平县龙泉水,淬剑,特坚利。”和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韩国出宝剑最多,河南西平县有冶城,有棠溪村,是韩国著名的铸剑处。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别坚利,称为龙渊之剑。”但是,这些依据难以否定“龙渊”剑源于浙江龙泉秦溪山。理由是:

第一、欧冶子干将铸就的龙渊、泰阿、工布三铁剑是作为越国一绝,而载入《越绝书》的。所以龙渊三剑必源于越国,而当时的龙泉秦溪山正是越国之域。

第二、欧冶子是越国人,干将是吴国人,在古时他们不会跑到数千里之外的河南西平龙渊水去淬剑的。再说‘未见有关欧冶子干将在韩国铸剑的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

第三,《晋太康史》只说西平有龙泉水,淬刀剑特别坚利,并未说西平的剑就是“龙渊”剑,而是后来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加了“龙渊之剑”之名。再说《中国通史》只说西平龙渊水淬的剑称为“龙渊”剑。而且,西汉刘向的《战国策?韩策?苏秦为楚合以说魏王》(韩王即魏昭候之子魏惠宣王,于公元前333年即位)说:“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佰膊、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可见,范文澜先生称的“龙渊之剑”不过是指用西平龙泉水淬出来的剑而已,是指出产在棠溪、墨阳、邓师、龙渊等等地方的剑的笼称,并非欧冶子、干将在龙泉秦溪山铸成的“龙渊”剑。

第四、战国时代的韩国(公元前403—230年)确实出宝剑,西平的冶炉城,棠溪村,确是韩国的著名铸剑地。但是,那是吴越炼钢铸剑术传入韩国之后的事。楚惠王(公元前488—432年)请欧冶子干将铸铁剑(在公元前485年左右),楚国当不会炼钢铸剑,否则楚惠王不必令风胡子千里迢迢地去吴越请欧冶子干将铸剑了。后来,楚国的炼钢铸剑术是从越国传入的。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一时成为霸主,但勾践(公元前465年)死后,越国又走向衰落,后于公元前306年被楚国打败,从此臣服于楚。因此,越国的炼钢铸剑术当是勾践死后才传入楚国的。

楚国的铸剑术又是何时传入韩国的呢?韩国(公元前406—230年)是七国中最弱的国家,只有韩昭候(公元前358—333年)于公元前355年用申不害为相时,国务才暂得以加强,但公元前337年申不害一死,国力又削弱了。所以楚国的炼钢铸剑术当在申不害为相时传入韩国的,也就是就是公元前355年以后才传入韩国的,到了韩惠宣王在位时,韩卒之剑戟才“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龙泉是越国的著名铸剑处,龙泉宝剑渊源在龙泉秦溪山麓的剑池湖。

龙泉县南的“龙渊”水,自欧冶子铸剑之后,后人是否仍在继续,目前尚未见有文献记载。汉代以后,剑逐渐从兵器中退出,特别是唐朝以后,短兵重刀,而帝王将相佩剑之风日益盛行,宝剑的用途就从兵器变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佩饰之器了;况且战国以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纷纷将兵器制造权收归国有,设立了称为“尚方”的兵器制造机构,很难说还允许民间铸剑。因此,未见有龙泉宝剑经传,或有龙泉宝剑而未传也是很自然的。但是,当年欧冶子在龙泉秦溪山麓铸就“龙渊”、“泰阿”、“工布”等三把宝剑的史实,却是代代相传的。三国时,曹植就有“美玉生磬石、宝剑出龙渊”的诗句。即用此典故。到了晋代,有一个“丰城剑气”的故事流传很广。这个故事记载在《晋书?张华传》里,讲的是当年欧冶子在秦溪山麓剑池湖所铸的“龙渊”、“泰阿”两宝剑,被丰城县令雷焕在狱基下掘得,后又在延平津失落化龙飞去的故事。这个故事与《越绝书?记宝剑》说的欧冶子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相符,因为豫章丰城在今江西境内,古时属楚地,楚王的“龙渊”、“泰阿”剑落在豫章丰城是可信的。这故事还被引入后代的诗文中,如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龙光射斗牛之墟”,孟淳诗有“昔闻欧冶子,今识剑池湖。一掬泉多少,千年事有无。神功应幻化,灵物岂泥涂。琐碎洲中铁,相传旧出炉。”于是,远在晋代的时候,朝廷就以“龙渊剑”之名,在欧冶子铸剑的秦溪山麓设立了“龙渊乡”,以留纪念。

唐朝,文人对龙泉宝剑更是诗咏不断。李白有“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之句,说明盛唐时期的军人和民间的尚武者都是普遍崇尚龙泉宝剑。后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把“龙渊乡”改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把“龙泉乡”提升为“龙泉县”。及至宋朝宣和四年,因奉诏避“龙”字,“龙泉县”一度改名“剑川县”,但未出十年,到宋高宗绍元年,仍复为“龙泉县”。自元至今,龙泉县这名字迄仍其旧。其实,“龙渊”、“龙泉”、“剑川”均未离开剑之义。及至宋代福建浦城人杨亿所著的《金沙塔城记》和南宋嘉定三年(1210)何澹编的《龙泉县志》记载。可见,龙泉的铸剑历史由来已久,在宋代以前早已脍炙人口了。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8)十月,浦江宋濂《龙渊义塾碑》称:“龙渊即龙泉,避唐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乃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元末明初龙泉叶子奇的《剑湖》诗说:“宓子堂前万柄荷,并头花发笑凌波……几回踏遍黄昏日,一路清香送玉珂。”对欧冶子铸剑遗迹的剑池古迹作了描述。从香港的“万剑山庄”收藏的元明时的两柄龙泉宝剑来看,龙泉地方仍在铸剑。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