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电脑网络 > 服务器 > (原创)浪潮难遏

(原创)浪潮难遏

luyued 发布于 2011-04-20 07:53   浏览 N 次  

“Could holocaust happen in America ?”(大屠杀会发生在当今的美国吗?)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学生问他的老师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领着全班一起玩了一个预期一周的游戏。

有评论说“His idea was to explain fascism to his class through a game, nothing more.”(他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通过一个游戏向的学生解释什么是法西斯主义)。然而,事情的进展太出乎人的意料,一群在关于集权和独裁的实验里的学生们在游戏中超乎意料地投入了状态,并一发不可收拾,为期不到一周,事情的局面已经不是主持游戏的老师可以轻易控制的了。这个主持实验的老师叫Ron Jones,他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一次自己的心血来潮的游戏成为了一次心理学实验上的经典,更不会想到等到真相揭露之后,几十年之后,这个真实的案例被德国人搬上了银屏,成为了电影史上经典之作。

剧中授这特别一课的老师是文格尔先生,这个称呼是他在课程开始之后要求学生使用的正式称呼,以往学生们称呼他——纳赖。他在几堂课下来,强调了纪律铸造力量,之后是集体的力量,最后强调行动铸造力量。这一系列的做法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最初他们和其他班的学生一样是处于一种非政府状态,集体带给了他们某种很新奇和特别的感受。最后文格尔先生班级的学生有了一个属于他们的集体的名字——浪潮,他们有浪潮标志,他们穿着统一的白衬衫,他们有统一的问候手势,这种力量也吸引着集体之外的人,很多人希望加入这样一个集体。他们集体行动,集体聚会,完全独树一帜,并强烈排斥不认可他们的人。

这一一个集体带给成员的感受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让他们觉得自己找到了某种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以影片中一个很特别的学生Tim为例,Tim视文格尔先生为他们集体的领袖,甚至想要当他的保镖,也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将“浪潮”标志印在了城市高层建筑上,并引之为豪。另外值得提一提的是Tim很少感到家庭的温暖,同时还是一个基佬。

“所有的纪律,都是法西斯那一套,我要阻止这一切!”

在“浪潮”愈演愈烈的时候,有许多反对和提醒的声音传达给了文格尔先生。他的一个学生卡罗因为不满统一的白衬衫以及“浪潮”的疯狂而退出了那个班级,并通过校刊极力反对和揭露“浪潮”的巨大破坏性。卡罗的男友原本是“浪潮”的中间分子,但是当卡罗强烈反对“浪潮”他给她的一记耳光打醒了他自己,他反省自己那么爱她,却忍心出手伤害她,于是意识到了“浪潮”的危害性,他告诉文格尔先生应该阻止浪潮。类似地,文格尔先生本是这个Game的组织者,但在他对自己心爱的妻子对“浪潮”的反对时对妻子说了很伤人的话时,他也意识到了“浪潮”有些异化了他自己。爱情本是一种可以让人忘记理性的东西,而集体主义可以让人忘记爱情。整个的Game已经绝对不再只是Game,他很难阻止这一切了,但是他必须阻止这一切!

最后,他组织了一次演讲,有意激起同学们对于反对“浪潮”者的不满情绪,在群情激奋中问他们想怎么处置反对者,学生们也在那一刻明白了什么:他们自己在享受独裁带给他们的快感,而他们实行的就是暴力!他们的集体主义足以使他们扭曲到杀害他们的同类!

文格尔现在宣布解散“浪潮”的决定引起了Tim的暴怒,在他看来“浪潮”已经成为了他生命全部的意义,这种解散让他痛苦不堪。他为了这种“生命意义”,开枪打伤了自己的一个同学,并将枪口对着自己的脑门按下扳机……

Tim的感情很脆弱,内心都很贫瘠。他很渴望找到某种属于自己的意义,和Tim类似地享受“浪潮”带给他们那种特别感受的也多是在往常生活中很受挫的人。集体让们他感到的恰恰是某种填补他内心空虚的力量,让他们觉得集体使得原本渺小和自卑的自己变得强大起来了,于是他们绝不愿意放弃这种力量,这情形就是艾瑞克在《The true Believer》中说到的“对一种事物牢牢的攀附——攀附一件可以带给我们渺小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东西”。

电影的最后一幕定格在警车中的文格尔的沉思的神态中,阳光透过车窗照在他的脸上,他的目光显得更加深沉,这样的画面十分意味深远……

再次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现实版“浪潮”中学生疑惑的那个问题:大屠杀会发生吗?

从民主到独裁只需要五天!

一旦某种激情被持续燃烧,那浪潮酿成人类的悲剧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多少年前的纽伦堡审判不正是在拷问人类理性么?人类的爱欲被放肆和利用是多么危险的事情?!这部片子是是很好的清醒剂。

朋友们,“浪潮”中清一色的着装,统一的问候手势,对于某个人的膜拜等等元素会让我们想到当今世界上哪一个国家和我们国家的某一个阶段呢?

by Celery

图文资讯
广告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