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电脑网络 > UPS电源 >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luyued 发布于 2011-02-05 03:56   浏览 N 次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ing Merton, 1910--), 生于美国的费城,1936年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是帕森斯的研究生。他先后在哈佛、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后任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所长,1956-1957年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默顿是社会学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默顿对功能主义的贡献甚大,他力图精确地定义基本概念,并将理论用于经验性研究的需要。默顿受到帕森斯的影响,也把维持社会秩序于稳定作为自己理论的目标,但是他“中层理论”的道路,这是一种功能理论,而且是一种脱离抽象层次而力图接近经验 事实的功能论。默顿对功能理论原有的基础进行了修正和发展,他重视的是社会各个部分之间或多或少的协调与依赖,重视社会系统平衡及其在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各种机制。

主要著作:

《十七世纪英国的科技与社会》(1938)、《论科学与民主》(后更名为《科学界的规范结构》) (1942)、《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论理论社会学》(1967)、《科学社会学》(1973);论文集:《大众信念》(1946)、《站在巨人的肩上》(1965)、《科学界的马太效应》(1968)、《社会学矛盾心理及其论文集》(1976)、《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1982)

1、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

默顿:功能概念并不是用来构造宏观理论的基本概念,而是对社会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的最重要的方法,运用这一方法的最终目的不是对现实作出抽象的、带有倾向性的说明,而是发展一种既可以解释经验材料又可以被经验材料检验的中级理论。他认为,以往的功能主义引进了一些含糊不清、未经验证的假设,使用了一些未经定义的不准确的概念、术语,造成了极大混乱。

默顿对早期功能分析中三条“流行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即“功能统一性”、“功能普遍性”和“功能不可缺少性”。他认为这三条假设是毫无根据的,经不起事实的检验。

①对功能统一性假设的批判。功能统一性假设认为,社会系统的各个部分在运行中是协调一致和相互促进的,不会产生不可调解的持久冲突。例如,宗教制度的群体整合作用。如果部确定被分析群体的界限,盲目坚持功能统一性假设,势必过分夸大分析对象的功能,二忽略它在助长社会冲突方面可能起到的作用。

②对功能普遍性假设的批判。功能普遍性假设主张所有标准化的社会形式或文化形式都有积极的功能。默顿指出,进行功能分析的社会学家不能预先假定任何标准化行动模式都有利于系统生存,都实现了系统的功能要求。因为经验表明,有些标准化行动模式会产生减少系统的适应或协调的后果,或者,它们产生的后果同所涉及系统的生存毫不相关。因此,具体文化项目的功能性质不能从功能普遍性假设中先验地推导出来,而有待于经验调查。

③对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的批判。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认为,在一种文明类型中,任何风俗、观念和信仰都满足一些重要的功能,都有一定需要完成的职责,在整体运行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默顿认为,这个假设本身是含糊不清的,它把两个互相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观点搅到了一起:第一,它假定有些功能是任何社会或群体为了维持生存都必须设法加以满足的,即功能需求的不可缺少性,实际上这是功能先决条件的概念。第二,它假定某些文化形式对满足社会功能要求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即结构不可缺少性。因此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对这条假设进行考察。即不可缺少的功能需求与满足功能需求的特点文化项目的不可缺少性是可以分开的两个问题。在研究中,要注意区分功能需求与承担功能的项目这两个概念。

④区分“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这两个概念。他认为,社会学家在进行功能分析时,首先关心的不是引起某一行动的主观动机,而是这一行动的客观社会后果。

2、功能分析范式

◇功能分析范式的概念:

①功能分析的项目:研究对象;

②功能分析的机制:中介变项——项目和客观后果之间;

③显功能:行动者认识到的,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潜功能: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

④正功能与反功能:功能分析的四个最重要的基本取向,显-正,潜-正,显-反,潜-反功能,第四个组合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可以引导功能分析考察社会问题和社会变迁现象;反功能推翻了以往“功能普遍性”假设;

⑤功能接受者:对不同群体或系统来说,同一后果可能有不同的功能性质,一个群体可能是该后果的功能受益者,而同时另外的群体却是该后果的反功能受害者,推翻了以往“功能统一性”假设;

⑥功能替代物:在多数情况下,总是存在着可供选择的功能替代物,跨文化研究可以清楚地证实这一点。推翻了以往功能分析中“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

⑦结构制约性:社会结构的既成状态,即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种结构制约力量,它规定着一个社会的结构变异度即功能替代的可能范围,同时决定着对各替代项目的选择。

◇功能分析范式的步骤:

①功能分析的重点是制度化行动模式(即结构)的客观后果;

②要充分认识这种客观后果的多重性,特别注意那些出乎参与者意识之外的潜在后果;

③结合时间要素,根据特定后果与相应系统之间的关系对这一后果进行功能评价,即确定其功能性质,并通过反功能考察社会问题和变迁现象;

④必须清楚地界定某一后果所涉及的系统范围和群体范围,认识到对不同群体来说,特定后果的功能性质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⑤认清在不同类型社会中功能替代的可能性,并通过对“结构制约因素”的考察解释这种替代过程。

3、中层理论

⑴什么是中层理论?

默顿认为,帕森斯试图建构一个宏观的抽象的综合的无所不包的体系是徒劳的,时机还没成熟;认为以往的综合理论不过是把其他理论都包括了进来。默顿既反对帕森斯的庞大的计划,又反对社会学是零打碎敲的理论,他试图建立宏观理论和经验研究之间的中介理论。

中层理论:是处于下面两者之间的理论:一方面是在日常研究中大量发展了的微观的而又必要的研究假设;另一方面是发展统一理论的全面系统的努力。这种统一的理论可以解释所有被观察到的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一致性。既不脱离经验,又有它的概括程度。

⑵中层理论的范例

① 越轨理论(继承迪尔凯姆)

人们用价值的形式规定了社会成员应该追求的目标,也规定了追求目标的正当的合法的手段、途径(教育、勤劳)。一个社会的价值规范决定了人们的目标,而一个社会的社会法规条件约束着实现目标的正当的合法的手段。而这些手段在社会成员中的分布是不平等的。不拥有合法手段的人也受到同样的价值规范的影响,追求同样的目标却采用不合法的手段。处于社会下层的人不是天生的爱越轨,而是没有拥有资源,没有合法的手段。

何为合法、不合法的手段:拥有合法手段的人所规定的。

社会要消除、抑制犯罪:除加强控制外,让下层的人也具有通向成功的条件、途径,福利保障、义务教育要跟上,也给别人一个公平的起点。

目标 手段 目标 手段 目标 手段 目标 手段

+ + + - - + - -

② 科学的规范结构

不仅把科学看成是研究的过程,也把科学看成是社会制度、社会系统。科学和其它社会系统、部门一样,也有独特的机构和运行机制。

a:前期-客观的研究,提出“默顿命题”《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17 世纪的工匠传统和培

根所提倡的实验科学有力地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实质性变革并使科学更具实用价值;

清教主义促进了英国近代科学的制度化。

b:后期-科学精神气质,科学共同体的运行逻辑。

科学作为一个社会事业有一个建制化的过程,17c科学建制化开始,被社会所认可,政府所支持,而以前是贵族和个人所从事的事情。

作为社会事业向科学早期发展阶段的情况:早期社会文化的因素对现代科学早期发展的限制影响:

a:近代社会对科学的接受和赞成态度的文化根源-把它接受为社会事业、社会系统,而不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b:构成大规模科学事业的基础的一项文化价值的经验性研究。与韦伯一样,强调清教精神,无意识的对科学的建制化、科学组织的合法性作出了贡献;宗教追求实际利益,为科学的功利性证了明。

经济、军事、政治和人口等因素和现代科学建制化也有关系,这些因素向科学提出了要求——功能分析:社会除对科学提出科学知识本身的需求之外,还向科学提出许多功利性的要求,科学之所以能被建制化,是因为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40年代后,发表许多论文对科学共同体本身的研究,为科学社会学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论科学与民主》又称《科学的规范结构》,提出了“科学的精神气质”,所谓“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指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体。

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四种制度规则:

a:普遍主义:评价科学家研究成果或事业的标准是普遍性的,是和个人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个人品质无关的;

b:公有主义:指科学研究的成果、科学知识是公有的财产,而不是专属于科学家的本人或共同体。因为重大的科研成果是社会协作的产物,知识生产的个人要求应受到严格的限制。科学的公有性和优先权并不矛盾:优先权只是冠名权,再优先权的争夺中实际上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独创性的要求;

c:无私利性: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应是知识的创新和发展,而不是个人的私利和名利,无私性不等于利他主义;

d:有条理的怀疑主义:这是科学知识自身发展的要求。任何理性假设都要经受考验,既不轻信,也不无端辩驳。

广告赞助商